《傷寒論》
陽明病脈遲雖汗出,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腹?jié)M而喘。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
手足戢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湯主之;若汗多微發(fā)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;若腹在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
脈遲是與數(shù)相對,數(shù)為有余之脈,遲為不及之脈,有及的脈多主寒,主虛等不足之病,陽明病而遇此脈當心其虛,此段主要講的是攻。
陽明病,脈遲,雖然汗出,不惡寒,即外證俱備,但脈遲,里頭不會邪熱太甚,其身必重。
即外有濕,濕在組織里面則沉,短氣是里有飲,金匱里有,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即心跳,水氣凌心,微者則短氣。
腹?jié)M而喘,既是停飲,里面的就不會那實。如實的厲害也喘,而此實的不厲害而喘,是熱往上壅。
既有停飲,同時熱往上壅,二者相結也能使腹?jié)M而喘。
此種情況不可下,這里所舉的證狀全是下的證候,但是脈心,恐怕有虛,恐怕沒實到下的程度。
前面講了“系在太陰”,病傳入胃腸之里,假設此人數(shù)日里頭多食多飲的人,就是里頭有水,如果濕勝于熱,如邪熱傳入里,則發(fā)生太陰病,就腹痛下利等。
如熱勝濕,所以陽明病法多汗,水火二者不能同時存在的,如果熱盛則傷人津液,一方面出汗,一方面小便數(shù)。
在體外沒有什么津液,甚至不能沉,沉說明有很多的濕,所以身沉里頭不會熱得了不得,熱結的不會那么深,這種情景不可下也。
有潮熱者,這潮熱并不是日晡所發(fā)熱,只是一種來勢兇猛的這種熱,即熱之甚也,如潮水一般,言其勢重而多,蒸蒸發(fā)熱。
出現(xiàn)這種熱,表明外欲解,可攻里。如果手足戢戢然汗出,當然身上早就出汗了,現(xiàn)在手足也不斷發(fā)汗,綿綿不汗,這說明大便,已硬之候。
大承氣湯主之,大承氣湯瀉猛峻,要慎用,必須有潮熱,而大便也硬,大便硬有多種證候,手足戢然汗出也是大便硬的一種證候。
陽明病是熱甚使津液盡量往外蒸,那么里面不斷沒有水,而且全身干,這時的陽明脈遲,如何解釋呢?
所以不及的脈也常主有余,有余到相當?shù)某潭?,人的津液大傷,脈也遲。此書中遲脈多營氣不足,血少故也,脈遲。這時的脈遲是真正的可下之脈。
若汗多微發(fā)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。假若汗出不少,陽明病法多汗,發(fā)熱不是潮熱而是微發(fā)熱。還有惡寒,外未解也。
也不能攻,當先解外,宜法與桂枝湯是對的。前面講了如果有表證又有里證,即是太陽陽明并病,表未解必先解表而后攻里,此為定法。
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,只是微熱,不可攻。熱不潮,指沒到潮水一般的熱,不可攻。
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如果沒有潮熱真正大滿,腹脹滿而大便不通,也只能用小承氣湯和其胃而已,也不能大承氣湯。
小承氣湯也能通便,消脹力量相當強,有厚樸、枳實。微和胃氣,勿令大瀉下。微和就是不能盡劑,原方不要全部喝完。此條分析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。
此書辨證主要在方證上。所以既辨病形,即六經(jīng),然后更分析八綱(即寒熱虛實),六經(jīng)即是表里陰陽。
在六經(jīng)的基礎上再分寒熱虛實,比方說潮熱可攻,可用大承氣,小承氣調胃承氣等,大承氣湯、大黃、枳實、厚樸、芒硝。
大量厚樸、枳實,此二藥行氣消脹,加上大黃芒硝,攻下的力量相當猛峻,所以大承氣湯治大實大滿大痛,脹的厲害,熱的厲害也疼,所以藥量相當?shù)拇螅巹┫喈斆?,故要慎用?/p>
芒硝去熱軟堅通便,治熱,潮熱都用芒硝,配大黃瀉下夠重,再用行氣消脹的這種藥則更猛,厚樸半升相當重,枳這五枚,也有五六錢,現(xiàn)在用大黃、芒硝給三四錢,最多五六錢,厚樸、枳實四五錢即可。
小承氣湯差不多,把芒硝去了,瀉下作用就不重,有厚樸、枳實也消脹,后面還有三物厚樸湯,單獨通便消脹,把厚樸枳實加重,治上滿為主的,與調胃承氣湯比較,調胃承氣湯比小承氣湯通便作用強,但消脹不及小承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