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飲湯(《醫(yī)方·治痰飲方》)——苓桂術甘湯法 治因心肺陽虛,致脾濕不升,胃郁不降,飲食不能運化精微,變?yōu)轱嬓?。停于胃口為滿悶,溢于膈上為短氣,漬滿肺竅為喘促,滯膩咽喉為咳吐黏涎。甚或陰霾布滿上焦,心肺之陽不能暢舒,轉(zhuǎn)郁而作熱?;蜿帤獗脐柾獬鰹樯頍?,迫陽氣上浮為耳聾。然必診其脈,確乎弦遲細弱者,方能投以此湯。

于術四錢 干姜五錢 桂枝尖二錢 炙甘草二錢 茯苓片二錢 生杭芍二錢 橘紅錢半 川厚樸錢半 服數(shù)劑后,飲雖開通,而氣分若不足者,酌加生黃芪數(shù)錢。
方中用桂枝、干姜,以助心肺之陽,而宣通之。白術、茯苓、甘草,以理脾胃之濕,而淡滲之(茯苓甘草同用最瀉濕滿)。
用厚樸者,葉天士謂:“厚樸多用則破氣,少用則通陽”,欲借溫通之性,使胃中陽通氣降,運水谷速于下行也。用橘紅者,助白術、茯苓、甘草以利痰飲也。至白芍,若取其苦平之性,可防熱藥之上僭(平者主降),若取其酸斂之性,可制虛火之浮游(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謂芍藥苦平,后世謂芍藥酸斂,其味實苦而微酸)。
且藥之熱者,宜于脾胃,恐不宜于肝膽,又取其涼潤之性,善滋肝膽之陰,即預防肝膽之熱也。況其善利小便,小便利而痰飲自減乎。
評論:張錫純自創(chuàng)“治痰飲方”有五:
首為理飲湯,
二是理痰湯,
三是龍蠔理痰湯,
四是健脾化痰丸,
五是期頤餅,
最后是治痰點天突穴法,
其寶貴經(jīng)驗,皆可效法。
對痰飲病論述最早、最為精詳而完備者是《金匱要略》第十二篇。
徐大椿評價說:“全部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無一痰字,然世間痰飲之病最多,惟仲景大創(chuàng)厥論,而后萬世治痰之法始備?!保ā短m臺軌范》)仲景書痰飲病篇條文多、方子多,凡41條原文,文如旋螺,其文簡,其意隱,倒裝與省略,分析與錯綜。不下一番工夫,難以明了理法之精,方藥之妙。只要辨證準確,論治精當,大方、中方、小方,皆獲良效。
張錫純乃善師經(jīng)方大法者也。
其所制理飲湯顯然是師法經(jīng)方苓桂術甘湯而成。
苓桂術甘湯見于《傷寒論》第67條,又見于《金匱要略》第十二篇第16條,為治療痰飲病大法“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”的代表方之一。 理飲湯于苓桂術甘湯加干姜并重用,治重于中焦脾胃、上焦心肺陽虛者,故張氏明確其主脈“確乎弦遲細弱”,并加小量杭芍、橘紅、厚樸,皆輔助之藥。
張氏對理飲湯適應之病機、證候,分析得層次分明,對方義的解釋很明白,體現(xiàn)了方制君臣佐使之周到,從中可領會良醫(yī)治病如良相治國之智慧。
【醫(yī)案】
1.胸悶發(fā)熱喘作
一婦人,年四十許。胸中常覺滿悶發(fā)熱,或旬日,或浹辰之間,必大喘一兩日。醫(yī)者用清火理氣之藥,初服稍效,久服轉(zhuǎn)增劇。后愚診視,脈沉細幾不可見。病家問:系何病因?愚曰:此乃心肺陽虛,不能宣通脾胃,以致多生痰飲也。人之脾胃屬土,若地輿(yú,疆域)然。心肺居臨其上正當太陽部位(膈上屬太陽,觀《傷寒論》太陽篇自知),其陽氣宣通,若日麗中天暖光下照。而胃中所納水谷,實借其陽氣宣通之力,以運化精微而生氣血,傳送渣滓而為二便。清升濁降,痰飲何由而生?惟心肺陽虛,不能如離照當空,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,以運化傳送,于是飲食停滯胃口,若大雨之后,陰霧連旬,遍地污淖,不能干滲,則痰飲生矣。痰飲既生,日積月累,郁滿上焦則作悶;漬滿肺竅則作喘;阻遏心肺陽氣,不能四布則作熱。醫(yī)者不識病源,猶用涼藥清之,勿怪其久而增劇也。遂為制此湯。服之一劑,心中熱去,數(shù)劑后轉(zhuǎn)覺涼甚。遂去白芍,連服二十余劑,胸次豁然,喘不再發(fā)。 評論:此例案語將上焦心肺與中焦脾胃,比作“日麗中天暖光下照”的生理關系與病理變化,把抽象的中醫(yī)理論與人們的生活實踐相聯(lián)系,則中醫(yī)不再是“玄學”,而是實實在在的自然科學。
2.痰飲陰證似陽
一婦人,年三十許。身體素豐。胸中痰涎郁結,若礙飲食,上焦時覺煩熱。偶服礞石滾痰丸有效,遂日日服之。初則飲食加多,繼則飲食漸減,后則一日不服,即不能進飲食。又久服之,竟分毫無效,日僅一餐,進食少許,猶不能消化。且時覺熱氣上騰,耳鳴欲聾,始疑藥不對證。求愚診治,其脈象浮大,按之甚軟。愚曰:此證心肺陽虛,脾胃氣弱,為服苦寒攻瀉之藥太過,故病證脈象如斯也。擬治以理飲湯。病家謂,從前醫(yī)者,少用桂附,即不能容受,恐難再用熱藥。
愚曰: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藥,況又些些用之,病重藥輕,宜其不受。若拙擬理飲湯,與此證針芥相投,服之必無他變。若畏此藥,不敢輕服,單用干姜五錢,試服亦可。病家依愚言,煎服干姜后,耳鳴即止,須臾覺胸次開通。繼投以理飲湯,服數(shù)劑,心中亦覺涼甚。將干姜改用一兩,又服二十余劑,病遂除根。
評論:“效不更方”,此臨證是否變法更方的原則之一。但任何原則都不可盲目死守。此案服礞石滾痰丸之過程,就是不知辨證,盲目死守“效不更方”的深刻教訓。張錫純變攻瀉之藥為溫化之方,特別是干姜試服之奇效,體現(xiàn)了良醫(yī)之本色!
3.寒飲結胸
一婦人,年四十許。上焦?jié)M悶煩躁,思食涼物,而偶食之,則滿悶益甚。且又黎明泄瀉,日久不愈,滿悶益甚,將成臌脹。屢次延醫(yī)服藥,多投以半補半破之劑,或佐以清涼,或佐以收澀,皆分毫無效。后愚診視,脈象弦細而遲。知系寒飲結胸,阻塞氣化。欲投以理飲湯,病家聞而遲疑,似不敢服。亦俾先煎干姜數(shù)錢服之,胸中煩躁頓除。為其黎明泄瀉,遂將理飲湯去厚樸、白芍,加生雞內(nèi)金錢半,補骨脂三錢,連服十余劑,諸病皆愈。 評論:此案煩躁似實,晨瀉似虛,疑似之間識證不明,不得已只有“以半補半破之劑”
雜藥亂投,此平庸之醫(yī)敷衍了事,遺害病人之過也!張錫純以理飲湯去厚樸、白芍之苦泄酸斂,加雞內(nèi)金助脾之消化,加補骨脂壯火益土,總為溫化寒飲以治泄瀉著想。
4.寒飲凝結
一婦人,年近五旬,常覺短氣,飲食減少。屢次延醫(yī)服藥,或投以宣通,或投以升散,或投以健補脾胃,兼理氣之品,皆分毫無效。浸至飲食日減,羸弱不起,奄奄一息,病家亦以為不治之證矣。后聞愚在其鄰村,屢救危險之證,復延愚診視。其脈弦細欲無,頻吐稀涎。詢其心中,言覺有物堵塞胃口,氣不上達,知其為寒飲凝結也。遂投以理飲湯,方中干姜改用七錢,連服三劑,胃口開通。又覺呼吸無力,遂于方中加生黃芪三錢,連服十余劑,病痊愈。
方書謂,飲為水之所結,痰為火之所凝,是謂飲涼而痰熱也。究之飲證亦自分涼熱,其熱者,多由于憂思過度,甚則或至癲狂,雖有飲而恒不外吐;其涼者,則由于心肺陽虛,如方名下所言種種諸情狀。
且其證,時吐稀涎,常覺短氣,飲食廉少,是其明征也(后世謂痰之稀者為飲,稠者為痰,與《金匱》所載四飲名義不同)。
評論:以上兩個案例證候雖有區(qū)別,但皆為“寒飲”為患則一,皆為《傷寒論》所述寒實結胸之類,
三物白散(桔梗、巴豆、貝母)為主治之方。仲景之方攻逐寒飲峻猛,難于駕馭;張氏理飲湯則較為平妥,易于掌握。二者于臨床可以互補,以應對具體病情。 5.抽搐特發(fā) 邑,韓蕙圃,醫(yī)學傳家,年四十有四,偶得奇疾。臥則常常發(fā)搐,旋發(fā)旋止,如發(fā)寒戰(zhàn)之狀,一呼吸之間即愈。即不發(fā)搐時,人偶以手撫之,又輒應手而發(fā)。自治不效,廣求他醫(yī)治療皆不效。留連半載,病勢浸增。后愚診視,脈甚弦細。詢其飲食甚少,知系心肺脾胃陽分虛憊,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。血虛不能榮筋,氣虛不能充體,故發(fā)搐也。必發(fā)于臥時者,臥則氣不順也。人撫之而輒發(fā)者,氣虛則畏人按也。授以理飲湯方,數(shù)劑,飲食加多,搐亦見愈。二十劑后,病不再發(fā)。 評論:以上案例,確為“奇疾”,張氏診治,體現(xiàn)了其高明之處。
這五則案例,可謂醫(yī)案之經(jīng)典者。
平心而論,五則案例病情之假象
(如例一之“胸中常覺滿悶發(fā)熱”;例二之“上焦時覺熱”;
例三之“上焦?jié)M悶煩躁”)與發(fā)病之奇特(如例四之“有物堵塞胃口”;
例五之臥則搐發(fā)及手撫亦發(fā)),確為正確診斷帶來難度。
張錫純辨證準確的關鍵立足憑脈辨證,
如例一“脈沉細幾不可見”;
例三“脈弦細而遲”;例四“脈弦細欲無”;例五“脈甚弦細”。這四例的脈象有一個共同點——虛(三例脈弦細,四例脈皆細)。
例二“脈象浮大,按之甚軟”,此貌似有余,本質(zhì)不足之象。五則案例的脈象特點用一句經(jīng)典語言來概括,即“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”(《金匱要略》虛勞病篇第3條)。
徐大椿說:“虛實之要,莫逃于脈?!碧搶嵜鞔_,則掌握了正確診治的大方向。五例患者張錫純皆以理飲湯為主方治之并取得良效,這體現(xiàn)了張氏深厚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臨床經(jīng)驗。
聲明:以上內(nèi)容來自網(wǎng)絡,若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,立即刪除!所有的觀點由網(wǎng)友個人想法,不代表本公司也持此立場,感謝大家支持!
重慶YMU教育_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
YMU教育(m.kawsbarofficials.com),全國熱線電話:023-89119533;提供醫(yī)學繼續(xù)教育學分卡、中小學課后輔導服務、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護士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等咨詢服務;